你也和我一樣,在人多的場合或新環境會感到不自在,或容易緊張的個性,在職場上經常遇到阻礙?
「內向的我,真的適合做行銷嗎?」
某些黯然時刻,我也曾在Google搜尋框裡輸入這個尖銳的問題。
我是個內向的人,習慣先思考後回答,不擅長在當下表達看法。剛畢業沒多久,我在廣告代理商擔任文案,聚集著各路人馬的動腦會議,時常讓我備感壓力。尤其當專案交期逼近,常常十幾個人關在會議室裡好幾個小時互丟創意,內向性格的我,縱然腦中有各種點子,在大家搶著發言的狀況下,我就是很難開口插話。常常得等到大家創意撞牆、陷入沉思時,我才緩緩舉手說出想法。
內向人格讓我感到發展受限,覺得自己很難被看見,好像不管怎麼努力,也無法像外向的人一樣,擁有用不完的活力、廣泛的交友圈,隨時隨地都能在別人面前侃侃而談。
但為了喜歡的行銷工作,我下定決心克服內心的恐懼,也開始尋找讓自己更舒服的工作方式。最重要的是,學習先放下已知的弱點,放大那些與其他人不同的「我」的特質。把自己當作產品來行銷一番。
內向的人,其實更適合做行銷!
舉例來說,「表達」是行銷人員很重要的能力之一,無論對內跨單位溝通;對外公關維繫或異業合作,行銷工作需要大量與人接觸,頻繁與人溝通。
對我來說,清楚「溝通」並不是最大的問題,造成我緊張或焦慮的通常是場合與時機。
我能夠透過電話、E-mail談成數十萬的異業合作贊助,在一對一或小群體對談上,也很容易專注在對方的需求。我喜歡從報表、數字中找問題並解答,每當問題被解決或改善,就讓我感到心滿意足。我擅長深入觀察分析,花時間了解消費者旅程中的每一個痛點、反覆思索行銷溝通切角是否到位;當我將內向優點一一羅列,才發現「內向的人,其實很適合做行銷」!
當內向特質阻礙行銷工作成長,該逃跑還是正面對決?
工作有了一定資歷,也有機會接手管理職後,「公開演說」就成為我無法逃避的課題。
尤其一般對於行銷人的印象多半是健談外向、熱力四射,相較之下我的個性慢熟冷靜,不夠幽默風趣。雖然現在我仍然在精進自己公開演說的能力,但透過以下幾點心法,已經從上台心悸鎖喉,進化成可以獨自完成一場20分鐘的百人演說。我是這麼做的:
1. 不要排斥任何練習的機會
每當公司有公開演說任務,內向人第一時間經常想先閃躲,心裡想著「拜託不要叫到我」,我也曾是這樣。然而,任何事成為專精之前,都需要經過無數次的練習,公開表達也是一樣。今天公司願意相信我、給我機會,有薪水拿還能磨練自我,何樂而不為?
2. 消弭緊張第一步是降低意外
既然臨場反應是我的罩門,只要能充分掌握在台上的時間,就能降低因緊張而腦袋空白的機率,減少意外或失誤的發生。每次演說前確認好活動流程、時間、內容,認真做好事前彩排(如果可以),是我克服焦慮的不二法門。
3. 沒有天分就做好100分的準備
每次公開演說前,我的習慣是「背誦」整份講稿。沒錯,雖然聽起來很遜,但當我在現場不用確認簡報畫面,也記得下一句要講什麼時,這份「我準備好了」的安全感,讓我更有信心完成挑戰,也讓我在台上的表現更穩定。
4. 注視台下與你共感的觀眾/聽眾
很多人會說,上台緊張時就把台下聽眾當石頭,但緊繃過頭時,哪有辦法腦補幻想?所以我在台上演說時,會試著從觀眾中尋覓熱切的眼光,當雙方眼神交會而他有了點頭或認同的回應時,這種小範圍溝通的既視感,反而能讓我感到安心。
最後,我想說的是:
內向是一種人格特質,並不影響一個人工作能力。《哈佛商業評論》也提到,將來內向行銷人在職場上會越來越搶手,原因是:
1. 網路聲譽對品牌形象的影響日益加劇,「消費者聆聽」變得更重要
2. 內向者重視他人的想法,這個特質讓消費者生成內容有了新的可能
3. 關鍵消費者重要性提升,而內向者善於與少數人建立更深入的關係
內向者善於聆聽、重視他人且樂於建立深度關係的人格特質,正是現在行銷工作者最需要的能力。
希望我的分享,能幫助同是內向人或想投入行銷工作但卻步的你,透過優缺點的自我檢視,找出與個性共存的模式,以自己最自在的方式挖掘無窮潛力,無需勉強張揚,也能在熱愛的職場上發光。
「內向的人,其實更適合做行銷!」你說對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