調查顯示,80% 的美國人不信任公司高階管理層,更糟糕的是,大約有一半的管理者不信任自己的領導者。
為什麼信任議題在管理上很重要?
研究發現,信任不足的工作環境,會對人的心態和工作績效產生負面影響,像是焦慮、懷疑等情緒壓力,更會導致團隊效率降低,影響工作表現;反之,在高信任的環境下工作,不僅能獲得愉悅、互信的正面工作情緒,也能讓人專注在任務本身,而不是費心處理複雜的人際問題。
《信任的決定》(The Decision to Trust)這篇文章的作者Robert F. Hurley,基於社會心理學研究以及他15年的信任諮詢經驗,提出了一個在實務上可行的信任模型,幫助管理者分析影響決策過程的十個因素。
在決定是否信任某人時,人們會權衡十個基本因素。
其中三個因素與決策者(也就是信任者)自身的個性、文化和經驗有關,與被信任者無關,分別是:
1. 風險容忍度
一個人對風險的容忍度對他是否願意信任他人有很大影響。個性傾向能承擔風險者,往往相信事情能夠被解決,也較容易選擇相信別人。而天生謹慎的風險避免者,則需要對事物擁有一定的控制能力,且不願意在未經批准的情況下行動。
2. 適應能力
調適能力強的人性格多半比較樂觀、自信,認為世界普遍友好。相反的,適應能力不佳的人總是處於“高度警覺”模式,因此他們對每種情況都充滿了焦慮,面對事物經常選擇懷疑而不是信任。這些人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達到舒適和信任的位置,無論被信任者是誰。
3. 相對權力
相對權力是信任決策中的另一個重要因素。例如主管相對於部屬,相對較有可能信任,因為部屬若犯錯,主管有權力可以進行處置。但如果信任者權力有限,遇到問題難以直接解決,也會因此不太願意信任。
與被信任者有關,決定被信任者是否能贏得信任的因素,則有:
4. 安全感
主管要營造部屬對自己的信任,應考量是否有塑造足夠的安全感,包含工作環境或人際關係等。當外在風險越高,信任的可能性越低。如今職場存在信任危機的部分原因,是因為幾乎沒有人的工作是真正安全的,和上一代不同,現代的工作者很難指望在同一間公司待到退休。
5. 共通點。
人是群體的動物,往往也更容易信任看起來和自己相似的人,包括是否擁有共同的價值觀、同屬某個部門或組織,以及相似的人格特徵(例如外向,或野心)。在決定某人的信任程度時,人們通常會先將彼此的共通點及不同之處計算出來。
舉例來說,在面試應徵者的時候,第一個候選人走進辦公室,穿著一件長袍,說話帶有口音,並且擁有一個從未聽過的大學學位,可能會對這位應徵者未來是否能適應環境感到懷疑。然而第二個候選人,對方的穿著、說話方式都跟面試官很像,甚至兩人畢業於同一間學校,大多數人都會更願意聘請第二位候選人。
6. 一致的利益
當主管和員工有一致的利益,朝共同目標努力,在利益可以共享的前提下,彼此之間的信任感也會更容易建立,相對的在追求利益的過程也會更有效率,這就是為什麼懂得分享公司獲利的企業或主管,不僅贏得員工信任,更能打造高績效的團隊。
7. 善意的關心
當一個人展示出對他人的關懷,他們更有可能贏得他人的信任。在職場或商業領域,善意關心的對象可以是員工、同事,甚至顧客,例如,一位領導者可能透過支持員工的職業發展、關注他們的個人和專業目標來表現出善意關心。同樣地,一家公司可以藉由對產品或服務的品質和客戶滿意度的關注,來表現出對顧客的關心。
8. 能力
能力在職場信任上更是關鍵,畢竟面對工作空有信任是不夠的,若承諾了卻沒有能力完成,反而會讓個人信譽受損。在大多數情況下,人們不會信任那些他們認為沒有能力完成工作的人。無論是在提供服務、生產產品還是做出決策方面,能力都是建立信任的基本要素之一。
9. 信用
承諾是否說到做到,在工作上格外重要。當某人的行為與價值觀和承諾一致,舉例來說,一位領導者如果始終遵守承諾,誠實地向部屬溝通,他可能會贏得團隊成員的信任;另一方面,如果領導者經常做出承諾卻未能兌現,或從事不誠實的行為,則可能會失去信任。
10. 溝通
有效的溝通,意味著開放透明地分享想法或訊息。尤其在職場上溝通能力非常重要,每當與別人意見不合時,是否能展現誠意與人良好溝通,當溝通是清晰、坦承且一致時,便能減少誤會、促進理解,建立更健康的相互信任關係。
結語:
以往可能會覺得「信任」這件事是很抽象的概念,難以被評估或衡量,尤其在管理上,往往理解信任很重要,卻難於用具體的方式來改善並優化。這項研究不只具有學術上的意義,在職場管理上也可以參考這10大因素作為量表,一一檢視團隊互信程度是否足夠,或有哪些環節能夠加強。而積極培養信任文化的公司,在人才招募上也將更具有優勢,畢竟如果可以選擇投入一個高成效且互相支持的工作環境,誰會選擇留在一間充滿壓力、爾虞我詐的公司?
參考資料:《The Decision to Trust》 by Robert F. Hurley (September 2006)